另外,還注意了發動群眾爭取民主,促使國民黨政權民主化。
國民黨政權魚龍混雜,什么人都有。有進步的,中間的,頑固的,也有漢奸、特 務,五顏六色,不一而足。我們的方針是,團結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 力,盡力促使其進步化、民主化。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經常通過宣傳輿論、派人談 判、召開憲政促進會等方式,要求國民黨的各級政府官員,從抗日大局出發,貫徹三民 主義,實行減租減息,免除苛捐雜稅,改良人民生活,打擊和清除漢奸勢力。就是說, 要他們多辦好事,少干壞事。統一戰線的基礎力量,是人民群眾。民心不可侮。國民黨 有些人士也懂得這一點。我們就發動群眾,對付他們,制約他們。一九三九年日軍對魯 中大“掃蕩”前,國民黨頑固派把山東的所有群眾抗戰組織通通解散,以官辦“群眾 團體”取而代之。這些“群眾團體”平時耀武揚威,搖旗吶喊,頗有點聲勢,但一到 “掃蕩”來臨,便同國民黨官員一樣,夾著尾巴逃得不見蹤影。國民黨搞“官辦”,我 們就搞“民辦”,在各地發動群眾,組織自己的抗日團體,什么憲政促進會啦,婦女救 國會啦,自衛團啦,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猛烈擴展,形成強大的洪流,壓迫國民 黨政權傾聽群眾呼聲,不能為所欲為。在我根據地內,各種群眾團體是民主政權聯系群 眾的橋梁,八路軍的得力助手,對粉碎敵人的“掃蕩”,鞏固和擴展根據地,發揮了重 要作用。
在此期間,我和于學忠進行過一次談判,內容也是談政權問題。于學忠住在東 北軍駐地,距我們只有三四十里。解方同志在東北軍,當時叫解沛然,從事我黨的秘密 工作。有天夜里,我和朱瑞等同志按照事先約好的地點,與解方同志會見。他匯報了對 東北軍的統戰工作情況,介紹了于學忠的政治態度,認為此人原是張作霖、張學良的老 部下,在國民黨里受排擠,傾向聯共抗日,屬于中間派,可以爭取,但目前對我們建立 政權很不滿意。軍政委員會商量的結果,決定由我出面,代表八路軍和于學忠進行一次 正式談判,緩和矛盾,爭取他向我們靠攏,以便更好地孤立頑固派沈鴻烈、秦啟榮等。 一天,我帶上警衛參謀,騎馬到于學忠住地,他很客氣地接待了我們。雙方先是講了一 些聯合抗日的話,強調在東北軍和八路軍之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應當團結對敵。接 著,他的話題就轉人政權問題。他說,你們抗日,就不要搞地方政權了。八路軍是軍隊,不能搞政權,你們也搞政權,我這個省政府怎么搞哇!我說,我們是抗日的軍隊, 要搞抗日根據地,就得建立政權,發動群眾。有了政權,有了群眾,才好打日本鬼子。 而且,不建立政權,我們沒有飯吃。你們的政府,一不給我們糧款,二不給我們彈, 連應該發給八路軍的薪餉都不給,我們不搞政權怎么辦?他說,各級政府要由我們委 任,不經過我們任命,不能算數。我說,關鍵在于群眾是不是擁護,我們的抗日民主政 權是經群眾民主選舉產生的,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這是民主,同你們的委 任根本不同。群眾不擁護的東西,委任了也沒有用!圍繞政權問題,雙方針鋒相對,爭 論了兩個多小時,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因他是我們的爭取對象,我在談話中注意了掌握 分寸,留有余地,求同存異,避免把關系搞僵。
談判回來,我們仍按自己的辦法干,到處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于學忠睜一只眼閉一 只眼,拿八路軍沒辦法。獨立自主嘛,不搞政權,“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 戰線”,手腳被人家捆住,八路軍就不可能生存、發展、壯大。軍政委員會在這個問題 上思想統一,決心也大,因而短期內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
發展武裝力量
八路軍有了武裝力量,才能建立政權,鞏固政權。反轉來說,有了政權,又為武裝 力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鞏固和擴大政權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武 裝力量,是我們面臨的又一項緊迫戰略任務。
當時,黨根據相持階段的斗爭形勢,確定了鞏固華北根據地,重 點發展魯蘇皖豫鄂五省敵后游擊戰爭的戰略部署。山東人多多,大有發展潛力。要求我們將發展武裝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爭取在一九四〇年內,將八路軍正規部 隊和游擊隊發展到十五萬人,地方武裝達百萬以上。目的是堅持和擴大山東抗日根據 地,伺機向華中發展。山東的武裝力量有個大發展的局面,對華北、華中的抗日戰爭, 無疑具有重要策應作用。
我們抓部隊的發展,首先注重質量的提高。質量是基礎。部隊質量提高了,是不發 展的發展,不擴大的擴大。有人才,有干部,有優良的軍政素質和傳統作風,要成倍成 倍地翻番,就不發愁。紅軍時期大發展的經驗,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山東部隊的質量情況怎樣呢? 一個是一一五師的部隊。它從山西進人山東后,雖然 補充了不少新成份,但干部大多是紅軍時期的指戰員,不論軍事訓練、政治工作、管理 教育、戰斗作風等方面,都繼承了紅軍的光榮傳統。尤其是師政委羅榮桓同志,長期跟 毛主席在一起,對建軍和作戰思想體會很深,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這支部 隊素質好,戰斗力也強。當然,山東抗戰的新形勢、新特點,以及新成份的大量涌入, 也使部隊面臨著如何進一步加強建設和提高的問題。另一個是山東縱隊。它是抗戰初期 自力更生、土生土長發展起來的。在那么短的時間里,發展到那么大的規模,擔負那么 繁重的任務,很了不起。曾經指出:“山東工作在同志們艱苦創造中,已獲得巨大 成績。(在)沒有八路軍和沒有足夠數量的具有軍隊經驗的干部幫助條件下,地方黨單獨已經創造出較有戰斗力走向正規化的軍隊,它將成為堅持山東抗戰的主力軍?!边@個 評價,是適當的。當然,也正因為部隊成立后,缺乏有經驗的軍事領導骨干,發展又比 較迅速,因而沒能達到抗戰需要的水平。例如,政治工作部門不健全,黨的基層組織薄 弱,干部的政治軍事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缺乏,組織紀律性不夠嚴格,等等。這就說 明,不論老部隊一一五師或新部隊山東縱隊,都提高質量,才能夠適應大發展的任 務和要求。
提高質量主要是抓部隊的教育和訓練。我們辦學校,辦教導隊,辦參謀集訓隊。每 個團或支隊,都開辦干部培訓班。另外,還送一些干部去抗大山東分校,進行培養。我 們要求團以上干部在政治方面,學習《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政治經濟學、歷史 唯物論、黨的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軍事方面,學習《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 的戰略問題》、游擊戰術、蘇軍野戰條令,以及研究日軍的戰略戰術。對營以下干部的 學習內容,也作了具體規定。領導干部親自講課,是條法規,這也逼著他們自身首先要 學好。
兩支部隊,交流人員,取長補短,是有效方法。一一五師戰斗骨干多,我們報請中 央批準,從那里調了兩千多人到山東縱隊,充實骨干。山東縱隊的干部,熟悉山東的地 理環境、風俗民情,容易和群眾打成一片,我們也從中抽調了一些去一一五師,幫助他 們開展工作。一九四〇年,因一一五師擔負的作戰任務很重,需要大批兵員,山東縱隊 一次就撥給他們三萬余人。這兩支部隊的人員交流,對迅速提高質量,增進了解,共 同戰斗,起了有效作用。
在實戰中提高部隊的戰斗素質,也是重要一環。那時,戰斗頻繁,部隊不斷轉移和 作戰,是很實際的鍛煉。我印象里,一支部隊在一個村子里,連續住一個星期的情況極 少。游擊戰嘛,就是打了走,走了打,轉來轉去,在一個地方住不了兩三天。這支部隊 走了,那支部隊又來,反正地盤只有那么大,常來常往就是了。新兵多,行軍、宿營、 作戰缺乏經驗,什么警戒啦,聯絡啦,疏散啦,埋伏啦,夜襲啦……靠在實踐中鍛煉。 老部隊行軍后宿營,懂得用熱水泡泡腳,消除疲勞;新部隊就不懂,你叫他洗都不洗。 一天急行軍下來,腳上打泡,走也走不動。嘗到了苦頭,才懂得洗腳的重要。為迅速提 高部隊的戰斗力,每打一仗,我們戰前周密計劃,精心布置,深人動員;戰后及時總結 經驗教訓,讓指戰員明白勝利是怎么得來的,失利是如何造成的,提髙自覺性,減少盲 目性。像孫祖戰斗,日軍出動四百多人,被我一個支隊包圍,殲滅二百余,是個不小的 勝利,但也存在問題。優點是偵察清楚,決心果斷,地形選擇適當,集中了優勢兵力; 缺點是下級指揮員不機動,通訊聯絡不好,追擊動作緩慢,因而未能達到全殲敵人的預 期目的。我為此專門做了總結報告,對干部進行教育。這樣的總結經常進行,很有 益處。
在提高部隊質量的基礎上,擴大正規軍和地方武裝的數量,造成武裝力量大發 展的局面。部隊經過一九三九年下半年的整頓,質量明顯提高,軍政委員會決定積極擴 展隊伍,以便更好地擔負起規定的戰略任務。那時,國民黨利用群眾的抗日情緒,進行欺騙宣傳,拼命在各地擴展實力,為積極反共作準備。短期內拉起的民團、游擊軍 之類的隊伍,達十萬之眾。我們如果忽視了部隊數量的擴展,就難以形成自己的優勢, 不僅經不起對日作戰的長期消耗,而且有被國民黨頑固派擠掉的危險。一九四〇年,是 山東武裝力量大發展的一年。我們有了較鞏同的政權,有堅持抗戰的決心和威望,有一 支軍政素質較強的正規部隊,為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部隊和地方黨在發動群眾參軍 的同時,也注意了爭取和收編雜色武裝的工作,在魯中、魯南、膠東等地區,收編了數 十股大小雜色武裝。山東縱隊一九三九年六七月間是二萬五千人,到一九四?年上半 年,即發展到五萬一千余人(不包括調給一一五師的三萬二千人)。一一五師一九四〇 年初是五萬八千余人,到九月就發展到七萬多人。根據地和游擊區的武裝自衛團等地方 武裝也有很大發展。
六月間,山東縱隊開始整編、整訓。不久,將所屬部隊正式編為五個旅,四個支 隊。一旅旅長王建安(兼),政治委員周赤萍;二旅旅長孫繼先,政治委員江華(兼); 三旅旅長許世友,政治委員劉其人;四旅(后組建)旅長廖容標,政治委員汪洋;五 旅旅長吳克華,政治委員高錦純。支隊司令員胡奇才,政治委員王子文;第四支隊 司令員趙杰,政治委員王一平;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彬,政治委員王文;獨立支隊司令員 邵子厚,政治委員朱則民。
軍隊的物資供應問題,亦有改善。部隊雖然擴展了,但因有了政權,得到人民群眾 的積極支持,籌糧、籌款、籌物資比過去好得多。那時是戰爭環境,群眾生活很苦,尤 其是沂蒙山區,糧食產量很低,青黃不接的時候,群眾靠吃糠、吃野菜度日。我們不能 與民爭食,部隊所需的糧食、物資,盡可能地取之于敵。
粉碎新“掃蕩”
從一九三九年下半年起,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掃蕩”,明顯增加,愈演愈 烈。這種相持階段的“掃蕩”,與戰略進攻階段有不同的特點。所以,我們稱之為新 “掃蕩”。
我當時對這種“掃蕩”的特點,作了如下的概括:
(一) 敵人把后方轉變為前線;
(二) “掃蕩”是不平衡的;
(三) 敵人以堡壘形成鞏固的點和線;
(四) “掃蕩”次數增多,時間短促;
(五) 以“游擊戰”對游擊戰;
(六) 實行燒殺與封鎖政策;
(七) 強化漢奸政權,利用漢奸、特務進行破壞;等等。
針對敵人新“掃蕩”的特點,我軍采取游擊、破襲、麻雀戰等作戰手段,不斷給 敵人以有力打擊。
下面,是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戰斗。
苗山戰斗(1939年6月):六月下旬,日偽軍三百余人進占萊蕪的苗山。我縱隊一 個連,乘敵在河里洗澡的時機,發起突襲,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后敵從萊蕪城調來援 軍,我軍依托山地,與敵激戰竟日,打退了敵人的進攻,迅速轉移。共殲滅敵百余名, 俘敵數十人。
大郝家埋伏戰(1939年7月):大郝家位于龍口至招遠的公路附近。據偵察,敵每 天有汽車通過。七月三日,我縱隊一部以集束手榴彈埋在公路上,設置伏兵,一舉炸毀 敵汽車三輛,斃敵中川清秀指揮官以下三十余名,繳輕機一挺,長短四十余支,子 彈三千余發。
梁山伏擊戰( 1939年8月):七月間,我一一五師一部在泰西、運西地區,經東 平、寧陽等戰斗,建立了新的根據地。八月初,敵從津浦線抽調炮兵一部和步兵長田敏 江大隊共六百余人,經汶上向梁山一帶進犯。我一一五師一部六百人在梁山附近設下伏 擊圈,將該敵包圍全殲,繳獲大炮三門、輕重機二十余挺、步二百余支,創造了以 相等兵力全殲優勢裝備敵人的模范戰例。戰后,敵瘋狂進行報復,出動五千余人及汽車 百余輛、裝甲車四十余輛,對魯西平原反復“掃蕩”。我軍利用青紗帳掩護,不斷襲擊 敵人,僅一次戰斗即斃傷敵二百余名,毀汽車十余輛、裝甲車三輛。歷時一個月,終于 使敵人的“掃蕩”失敗。
冶源戰斗(1939年9月):冶源為臨朐縣的重鎮之一,有日偽軍一百余名盤踞。九 月十一日我縱隊一部向守敵發起突襲,激戰三小時,攻克該鎮,殲敵五十余名。
五井戰斗(1939年10月):十月二十五日,青州、臨朐守敵日偽軍四百余人出動, 向五井我軍駐地突襲。我軍頑強抗擊,在增援部隊配合下,經一天激戰,將該敵擊潰。 繳獲輕重機四挺、長短三十余支、子彈五萬余發,斃傷俘敵青州守備隊長有田以下 近二百名。
泰山反“掃蕩”戰斗(1939年11月):十一月上旬,敵從泰安、萊蕪、博山等十 一個縣,出動步、騎、炮兵兩千余人,兵分八路,向我泰山根據地腹心地帶合擊。在一 周時間內,我軍采取側擊、尾擊、奇襲等戰術,打擊敵人。經金牛山、陳林、馬鞍山、 大王莊、龍磨角、章萊路、下游莊等一系列戰斗,共殲敵近三百人,使敵人的“掃蕩” 破產。
總破襲戰(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為粉碎敵人的冬季“掃蕩”,從一九三 九年十二月至翌年一月,我魯南、魯西、魯北、膠東各部隊,發起總破襲戰,破壞敵人 控制的鐵路、公路,襲擊重要據點,牽制和遲滯敵人前進。六次破襲戰,共破壞鐵路、 公路數百里,炸毀火車一輛、橋梁十余座,收割電線一千多斤,零星殲敵數千名。
孫祖戰斗(1940年3月):三月中旬,沂水、朱位、東里店、銅井、莒縣五個據點 的敵人,出動四百余人,向我縱隊司令部活動的岱莊、孫祖地區進擊。我們調山縱二支 隊及一個交通營,在孫祖和鐵峪一帶山地設伏。十六日戰斗打響,激戰兩晝夜,共斃傷 日軍二百余名,繳獲一批馬匹、車輛、武器彈藥等。
上一條:齊魯烽煙--徐向前(第三部分) | 下一條:那年我們在軍營(杜小蘇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