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戰斗(1940年3月):一一五師為鞏固和擴大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根據地,一九四O年初,南下郯(城)馬(頭)平原,攻克郯城。三月間,復揮師費西地 區,與敵三次爭奪重鎮白彥,殲敵八百余人,開辟了費縣、滕縣、鄒縣、曲阜、泗水邊 根據地。
抱犢崮反“掃蕩”戰斗(1940年4月):四月中旬,敵人調集鄒縣、滕縣、棗莊、 嶧縣、臨沂、費縣等地的日偽軍八千余人,對我抱犢崮根據地進行“合圍掃蕩”。一一 五師主力與地方武裝配合,一個月內作戰三十余次,斃傷敵二千二百余人,粉碎了這次 “掃蕩”。
反“掃蕩”的零星戰斗幾乎天天進行,不可勝數。據不完全統計,山東軍民從一 九三八年下半年至一九四〇年上半年,共進行大小戰斗二千余次,斃傷俘日軍松井山村 中將以下近二萬名、偽軍二萬五千余名,破壞公路一萬二千里、鐵路五百余里,擊落敵 機三架,擊毀兵艦一艘、汽艇七只,炸毀汽車八十六輛、火車頭三十六個、列車車廂一 百六十二節。這些勝利,充分顯示了敵后游擊戰的強大威力,顯示了我根據地軍民的頑 強戰斗意志,使日軍一次次的新“掃蕩”均告破產。我軍愈戰愈強,在戰術思想、指 揮藝術、戰斗作風、組織紀律性等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這樣,就為我們向更大規模 的游擊戰、運動戰的方向前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打退國民黨次反共高潮
在山東,也像冀南一樣,我們既要對付日偽軍的“掃蕩”,又要應付國民黨頑固派 的摩擦。
山東的頑固派,是沈鴻烈,第二是秦啟榮。秦啟榮在前臺,沈鴻烈在后 臺,堪稱摩擦專家。他們的反共小冊子里公然寫道:“打倒陰謀多端的共產黨”,對共 產黨和八路軍要“見人就捉,見就下,見干部就殺”,“有損抗戰的力量,亦在所不 計”。他們還提出“寧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以組織對 組織,以軍事對軍事,以特務對特務”等口號,反共的猙獰面目,暴露無遺。在沈鴻 烈、秦啟榮的唆使與指揮下,國民黨頑固派屢屢制造軍事摩擦,向我根據地和游擊區頻 繁進攻。一九三九年三月下旬,秦啟榮指揮所部王尚志三千余人,于博山、益都交界的 太河鎮,伏擊我第三支隊的干部隊和掩護部隊,殺害支隊政治部主任鮑輝、團長潘建軍 以下四十余人,扣押二百多人。八月上旬,秦啟榮乘我第四支隊在泰萊公路出擊敵人的 機會,指揮頑軍襲擊我后方根據地萊蕪的雪野,使我傷亡二十余人。八月中旬,在淄河 流域,他又指揮所部將我三、四支隊包圍十余天。這些,就是當時山東有名的“太河 事件”、“雪野事件”、“淄河事件”。在魯西北,石友三部亦加人摩擦行列。據統計,自 一九三九年六月至十二月,我軍在反“掃蕩”中戰斗二〇九次,自身傷亡一千二百四 十三人;而國民黨制造摩擦九十余次,竟使我傷亡達一千三百五十人,被俘八百一十二 人,損失遠遠超過敵人的“掃蕩”,簡直令人發指!此外,頑固派還采取偽裝八路軍的 手段,四處大燒大殺大搶,造謠惑眾,嫁禍我軍,甚至派遣特務刺探軍情、組織暗殺 團、進行策反等,在我根據地內大搞破壞活動。
山東頑固派制造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摩擦,絕不是孤立的。它是蔣介石次反 共高潮的先聲,是其企圖全面破壞國共合作、準備投靠日軍的重要步驟。毛澤東同志在 揭露反共頑固派時說:“在湖南就鬧平江慘案,在河南就鬧確山慘案,在山西就鬧舊軍 打新軍,在河北就鬧張蔭梧打八路軍,在山東就鬧秦啟榮打游擊隊,在鄂東就鬧程汝懷 殺死五六百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就鬧內部的‘點線工作’、外部的‘封鎖工作’, 并且還準備著軍事進攻?!羞@些,無非是要破壞抗日的局面,使全國人民都當亡 國奴?!保ā睹珴蓶|選集》第七〇九至七一〇頁)
我們的反頑斗爭,是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規定的方針、原則進行的。這就是: “既統一,又獨立”,“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 退”,“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 犯我,我必犯人”,“有理、有利、有節”等等。
首先是要對國民黨營壘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隨著頑固派制造摩擦的日益加劇, 流血事件的不斷發生,我們隊伍里有些同志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國民黨的上層人物 都不是好東西,和他們搞統一戰線,是瞎子點燈,白費蠟。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堅持 對國民黨營壘的上層人士作具體分析。在這個基礎上,統一干部的思想和行動,確定我 們的對策。
就拿國民黨在山東的頭頭于學忠、沈鴻烈來說,二者是不同的。于學忠是原東北軍 的,西安事變后與我黨有過合作關系,在蔣介石那里并不吃香。蔣介石一面利用他,一 面排擠他。他明白,我們更明白。因而,盡管他有時不得不對我們態度強硬些,但并沒 有說過八路軍多少壞話,是留了回旋余地的。這就是中間派的立場和態度,屬于我們的 爭取對象。沈鴻烈則是典型的頑固派,死心塌地,反共到底。他不僅積極“限共”,制 造摩擦,而且暗中授意秦啟榮部,秘密勾結日軍,訂立“共同防共協定”。他不斷向蔣 介石、何應欽告八路軍的黑狀,今天說我們“游而不擊”,明天說我們“進攻中央軍”。 于是,何應欽等人就在重慶大放厥詞,說“徐向前不打敵人,專打沈軍”云云,真是 荒唐可笑。一九四〇年六月,就在我將離開山東的前夜,沈鴻烈趁我軍在新泰、蒙陰以 東山區與敵激戰的時刻,竟指使所部突襲、占領我黃莊陣地,從背后給了我們一。事 后,他大造輿論,詭稱“中共軍不戰而退”,又倒打了一耙。像這種家伙,只能是我們 的打擊對象。
再拿國民黨軍隊來說,也是有區別的。東北軍是雜牌部隊,駐山東兩個軍,萬毅、 解方等同志在那里積極進行黨的工作,多數官兵愿意抗日,極少同我們鬧摩擦。雙方有 了矛盾,交涉一下,互相忍讓一下,就能解決。魯西北的范筑先部,原來就同我們建立 了較好的合作關系,范老先生殉國后,參謀長王金祥公開反共,分化出去一部,其余接 受我黨領導,改為八路軍筑先縱隊。石友三部則變了卦,完全聽命于河北張蔭梧的指 示,成為冀南和魯西北制造摩擦的急先鋒。魯南的秦啟榮部,有沈鴻烈撐腰打氣,更是 兇頑不可一世。所以毛主席說:“張蔭梧、秦啟榮是兩位摩擦專家,張蔭梧在河北,秦 啟榮在山東,簡直是無法無天,和漢奸的行為很少區別。他們打敵人的時候少,打八路軍的時候多,這是一點都不假的。
秦啟榮、石友三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石友三那里,有個將領叫高樹勛,就反對石 友三的那一套。后來,我黨我軍反擊石友三,石率部南竄,不久即被高樹勛殺掉了。解 放戰爭初期,高樹勛率部起義,參加解放軍。秦啟榮那里,有個張里元,我們做了不少 爭取工作。他反共不那么積極,我們的部隊在他防區里活動,他大面上過得去,通過他 的防地去打日本,他也讓你過去。一般情況下,極少主動向我們挑釁。
可見,不僅對國民黨營壘應作具體分析,對頑軍內部也應作具體分析。頑固派畢竟 是少數。有了具體分析,才能區別對待,才能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大限度地孤 立頑固派。
其次是政治揭露與軍事打擊相結合對付頑固派的反共摩擦,必須公開揭露,曉諭 國人,使其丑行徹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沈鴻烈、秦啟榮每次制造摩擦事件,我們都 通過發表抗議、聲明、通電、報紙宣傳、張貼標語傳單、舉行群眾集會、致友軍信件等 形式,說明事實真相,揭露頑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陰謀,及其散布的種種謊言。政治 揭露及時、有力,中間派便容易同情我們,頑固派的處境便日趨孤立。另一方面是軍事 上的自衛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頑固派背信棄義,無法無 天,打進你的家里來了,大燒大殺大搶,不反擊行嗎?是不行的。有次,秦啟榮指 揮部隊圍攻我軍,我們忍無可忍,反擊了他一下,抓了他們一些人,繳了一些,他就 派人來和我們談判。好??!談了幾項雙方應當避免摩擦、共同抗日的條件,我們把俘獲 的人還給了他們,夠仁至義盡的了??墒?,此人不講信義,過后仍然搞摩擦,而且一 次比一次厲害,一次比一次規模大。一九三九年八月,秦啟榮指揮所部連續制造“雪 野事件”、“淄河事件”。在淄河流域,集中四千余人圍攻我軍達十余日。在這種情況 下,我們就不客氣啦,決定發起反頑戰役。由張經武、王彬同志在前面指揮,山東縱隊 、三、四支隊參加。幾天之內,我軍連續作戰,攻克淄川、博山以東的峨莊、太 河、朱崖等地,將秦啟榮部完全擊潰,收編了他的一部分隊伍,共繳兩千余支。秦啟 榮率殘兵敗將,逃到張店、博山以西,膠濟路以南去了。一九四〇年三月,石友三勾結 日軍,猖狂向我冀南邊區進攻。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我魯西部隊與冀魯豫、冀中、冀 南的部隊并肩反擊石逆,經兩個多月的戰斗,取得了潰敵兩萬五千余人的勝利。后石友 三又糾集三萬余人,向濮陽、清豐、范縣等地進攻,被我冀魯邊的部隊再次擊潰。山東 地區及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反頑軍事斗爭,對打退蔣介石的次反共高潮,起了 支柱作用。
再次是適可而止。反摩擦斗爭,是在大敵當前、國共保持統一戰線的總形勢下進行 的。目的在于自衛,在于以斗爭求團結,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 力。因此,我們的反擊就要有個限度,絕不應超出自衛的范圍。有的同志出于對頑固派 的仇恨,又見我們連續取得反頑斗爭的勝利,頭腦有點發熱,總想擴大范圍,無休無止 地打下去,用桿子“統一” 一切,“解決”一切。對于這種急躁盲動傾向,我們有所 警惕,發現后及時進行教育和糾正。毛主席“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思想,十分英明,是我們勝利進行反摩擦斗爭的正確指針。
我在山東的工作時間,整整一年。一九四〇年六月,黨中央通知我去延安參加 “七大”,便沒有再回來。一年的工作中,領導層里基本上是團結的,也有些矛盾,但 尚未發展到影響工作的地步。后來,劉少奇同志去山東指導工作,對增進領導班子的團 結,加強根據地建設,有重要推動作用。山東軍民在朱瑞、羅榮桓、黎玉等同志的領導 下,繼續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度過一九四二年的艱難階段,迎來了總反攻的時刻。山 東軍民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同仇敵愾,英勇善戰,共作戰兩萬六千余次,殲滅日偽軍 五十余萬人,八路軍發展到二十七萬人,地方武裝五十萬人,根據地約一千七百萬人 口,成為華東地區的堅強戰略堡壘,為爭取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偉大貢獻。
上一條:齊魯烽煙--徐向前(一部分) | 下一條:齊魯烽煙--徐向前(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