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八路軍一縱隊
位于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東海之濱的山東半島,是聯結華北、華中、東北的樞 紐,歷代兵家角逐爭雄的戰略要地。春秋戰國時代,它是齊、魯等國建都立業的地方, 歷曾以“齊魯之邦”而著稱于世。
抗戰爆發后,日本侵略軍占領平津,迅即沿津浦路南下,直逼山東。國民黨山東省 政府主席兼第三路軍指揮韓復榘,畏敵如虎,喪魂失魄,竟率十萬大軍不戰而逃,致使 該省淪人敵手,成為日軍進取徐州、南京、武漢的跳板。開辟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敵后游擊戰爭,從沿海到內陸牽制和削弱日軍的進攻能力,配合華北、華中游擊戰爭 的大力開展,是黨全盤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九三九年五月,根據北方局的建議,決定我和朱瑞同志率一批干部去山 東,加強那里的敵后游擊戰爭領導工作。這項重要決定,與抗日戰爭進人新階段的形 勢、任務,密切相關。
自從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因矛盾重重,困難加 劇,被迫停止了正面戰場的戰略性進攻,轉而制定了“確保占據地區,促進其安定; 以堅強的長期圍攻姿態,撲滅殘余的抗口勢力”的作戰方針(日軍大本營《陸軍作戰 指導綱要》)。據此,將參加武漢會戰的兵力大部回調,集中“掃蕩”我敵后抗日根據 地,企圖將山西、河北、山東的游擊戰爭烈火撲滅,迅速“恢復治安”,以鞏固其侵略 統治D
在此同時,日軍對國民黨實行誘降政策,妄圖實現“東方慕尼黑”陰謀。?國民黨 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傾向,日趨明朗化。汪精衛公開認賊作父,投入日本侵略者的懷 抱。蔣介石加緊“限制異黨”的步伐,積制造反共摩擦,同日軍加緊秘密勾結。在 山東,蔣介石派于學忠為蘇魯戰區司令,沈鴻烈為副司令(兼山東省府主席h率軍搶 占沂蒙山區的一些要點,與原山東境內的十余萬國民黨地方武裝相配合,與我抗衡。一 九三九年二三月間,沈鴻烈公然提出“統一劃分防線”、“不離人,人不離鄉”、“統 一行政,軍不干政”、“給養糧秣統籌統支”等四項條件,限制八路軍。不久,又規定 我山東縱隊只能在泰安、徂徠山以南、滕縣以北、津浦路以東活動,實際上想將我驅入 敵偽兵力集中的滕縣、寧陽、泗水地區,假手敵人,予以消滅。國民黨軍政部也直接令 山東縱隊去北寧路作戰,限制我向南發展。摩擦和反摩擦的斗爭,日益尖銳化。
山東的抗日武裝力量,亦需加強統一集中的領導。早在一九三七年底前后,中共山 東省委即根據北方局的指示,領導了天福山、鹽山、黑鐵山、徂徠山、泰西、 魯南等一系列抗日武裝起義,形成十多塊根據地和游擊區,為山東的抗日游擊戰爭,奠 定了發展基礎。后來又令一一五師、一二九師抽調兵力,進入山東開展工作。至一 九三九年夏,全省已有三支主力武裝部隊,總兵力達七萬人左右。一是由原地方起義武 裝為基礎,改編為八路軍的山東縱隊。張經武任縱隊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轄八個支 隊,活躍在魯中、魯南及膠東地區,兵力約四萬余人。二是由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一二 九師津浦支隊為基礎,組成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肖華任司令員兼政委,開創了 冀魯邊平原根據地,控制著津南、魯西北的十五個縣份,兵力共兩萬余人。三是一一五 師師部及六八五團。由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領,于一九三九年春進入魯西平原, 與湖西地方武裝合編為蘇魯豫抗日支隊,戰斗在泰西、運西地區,兵力約八千人。加強 對這三支武裝力量的統一領導,密切協同配合作戰,是粉碎日軍進攻和國民黨的摩擦, 堅持和發展山東游擊戰爭,積聚抗日反攻力量的關鍵一環。
接到的命令后,我就從冀南的威縣出發,在館陶會合朱瑞等同志,準備去山 東。朱瑞從山西來,帶著一百多干部,包括王建安、羅舜初、袁也烈、徐黎平、謝有法、劉子超、李竹如等同志。這些干部,都是從八路軍總部、一二九師、抗大一分校挑 選出來的,年輕精干,生龍活虎,有較豐富的戰斗經驗。在館陶,朱瑞同志傳達了 關于反對投降派、爭取中間派、打擊頑固派的指示,使大家明確了當前的形勢、任務和 行動方針。六月上旬,我們從泰安以南過津浦路,進人沂蒙山區。在沂南縣東辛莊縱隊 指揮部駐地,會見了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縱隊的郭洪濤、張經武、黎玉等領導人。張、 黎二同志,我在冀南曾見過。那是頭年的十月間,他們從延安帶了一百六十多名干部, 路過冀南去山東。我和他們在南宮交換意見,研究如何發展山東游擊戰爭的問題。我們 還從津浦支隊抽調了一個建制營,跟他們去開展工作。對我和朱瑞等同志的到來,他們 十分高興,表示熱忱歡迎。
魯中南的沂蒙山區,群山巍立,氣勢磅礴,象征著山東人民強悍勇敢、質樸坦蕩、 凜然不屈的性格。我們剛到那里,正趕上日軍發動的次魯中大“掃蕩”。從六月一 日起,日軍兩萬余人在植田大將指揮下,以津浦、膠濟、隴海路東段及煙(臺)濰 (縣)公路要點為出發地,兵分十路,分進合擊我沂蒙山區腹心地帶。駐扎在莒縣、沂 水、蒙陰等地的大批國民黨軍隊,聞風喪膽,逃之夭夭。敵人“掃蕩”的巨大壓力, 全由我根據地軍民承擔。我們來不及詳細了解各根據地的情形,便全力投人指揮反 “掃蕩”的緊張斗爭中。
山東縱隊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成立時間短,戰斗經驗少,干部缺,裝備差。初 次遇上敵正規部隊的大規?!皰呤帯?,處境異常艱難。好在沂蒙山區地勢險峻,回旋余 地廣闊,部隊熟悉地形民情,又有青紗帳和群眾掩護,便于分散游擊,打擊敵人。該縱 、二、三、四支隊與各地游擊隊、自衛團結合,內外線協同作戰。經月余輾轉戰 斗,襲擊敵人的交通線和薄弱環節,切斷敵軍后勤供應,拖得敵人精疲力竭,損失 慘重,兵員、糧食無繼,終于結束“掃蕩”,收兵回巢。就在這次反“掃蕩”中,我一 支小分隊十八名指戰員,在岱崮山抗擊五百多日軍的進攻,被逼到一座懸崖上,子 彈打光,全部跳崖犧牲,被譽為“十八勇士”。魯中軍民經過反“掃蕩”鍛煉,經受了 考驗,增強了斗志,提高了殺敵本領。
反“掃蕩”結束后,我們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著手統一建制,健全領導機構。 八月初,經批準,正式組成八路軍一縱隊,徐向前任司令員,朱瑞任政治委員,統 一指揮山東和蘇北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原蘇魯豫皖分局改為山東分局,由郭洪濤、徐向 前、朱瑞、羅榮桓、黎玉、張經武、陳光、彭雪組成,郭洪濤任書記。山東軍政委員 會亦成立,統一領導山東的黨政軍民工作,由朱瑞、徐向前、郭洪濤、羅榮桓、黎玉為 委員,朱瑞為書記。十八日,我和朱瑞在《大眾日報》上發表就職通電,曉諭各方。 一方面是要造點聲勢,顯示八路軍的抗戰決心;另方面有個正式頭銜,好同國民黨頭面 人物打交道,開談判。
八路軍一縱隊轄山東縱隊、一一五師一部、冀魯邊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及蘇北境內的 抗日武裝力量。山東的部隊分散在各地區,建立一個統一領導的機構是必要的。但有些 部隊,如陳光部、楊得志部、肖華部等,均獨當一面,距離我們較遠,又能同黨和總部直接聯系,因而相對保持其獨立性,也是不奇怪的。我和朱瑞同志的領導,放在山東縱隊。山東縱隊的領導干部,配備得不弱??v隊指揮張經武,政治委員黎玉,副指揮王建 安,參謀長王彬,政治部主任江華。轄十多個支隊和軍分區。那時的編制不正規,干部 調動頻繁,哪些同志在哪個支隊、分區擔任領導工作,已記不太清了。我記得的支隊領 導干部有:馬保三、吳克華、徐斌洲、景曉村、楊國夫、胡奇才、廖容標、閣世印、周 赤萍、孫繼先、高錦純、林浩、霍士廉、劉海濤、潘壽才、馬千里、汪洋、王文、劉其 人、王一平、王兆相、趙杰、王子文、仲曦東等人。在縱隊機關和山東分局的領導干部 有:潘復生、羅舜初、劉居英、謝有法、劉子超、李竹如、郭子化、吳仲廉、馮平等 人。他們中間,除了派來的紅軍干部,就是本省徂徠山等地起義的領導骨干。這對 我們開展工作,是個為有利的條件。
王明路線統治時期,山東地區的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元氣大傷??箲痖_始后,才 有了較大的發展。我們去的時候,全省共有黨員五萬一千五百余人。其中,魯南地區一 萬五千人,魯西地區八千余人,膠東地區一萬二千二百人,冀魯邊及清河地區八千余 人,蘇魯豫邊八千人,蘇皖邊三百余人。山東分局計劃,短期內再發展五六萬名黨員, 可達十一萬人左右。各區、縣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發動民眾,組織地方武裝,配合主力 部隊打擊日本侵略者。黨員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分布面較廣,遍及全省各個地區,扎根 在三千八百萬人民群眾之中。這也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個有利條件。
發動群眾建立政權
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離不開建立抗日民主 政權。
山東的游擊戰爭,雖然有了較好的基礎,但政權建設工作,還沒有跟上去,是個薄 弱環節。就拿魯中、魯南來說,因為沒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只能算個游擊區,談不上 是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我們剛去,感觸深的是吃飯問題?!敖谢右垺?,部隊走到 哪里,要到哪里,吃了上頓沒下頓。因為自己沒有政權,不能順利地籌糧籌款,幾萬部 隊的穿衣、吃飯、醫藥、裝備等,很難解決。發動群眾也不好辦,部隊在的時候,把群 眾發動起來,可是一走,群眾就散了。像行云流水一樣,扎不下根基。政權在誰手里 呢?在國民黨手里。除了敵占區外,縣長、區長、鄉長多是國民黨的人,聽于學忠、沈 鴻烈的,不聽我們的。處處卡我們,不僅不供應八路軍糧食、衣物等,還威脅群眾,限 制群眾同八路軍接觸。他們作威作福,魚肉鄉民,苛捐雜稅之多,令人咋舌。有的還與 日軍、漢奸暗中勾結,干賣國勾當,襲擊八路軍。黨曾指出:“山東方面過去退讓 太多,如接受取消北海行政公署及北海銀行;未能于省府、縣長西逃時普遍委任自己的 縣長;有些已委任的,復接受沈鴻烈命令撤銷;秦啟榮形同漢奸,多次向我進攻,未能 給予有效還擊。如上述情形不加改變,山東創造根據地與堅持抗戰是要受挫折的?!?(一九三九年四月《對山東問題之處置辦法》)因而,打破國民黨的限制、束縛,放手建立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權,是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當務之急。
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我們建立政權,采取了兩種形式。
一種是公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這是基本的、主要的形式。
我抗日根據地內或條件具備的地方,一律經民主選舉,產生我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 各級政權機構。雷厲風行,發號施令,行使職權。那時還不叫“三三制”,但各級政權 機構中不光是共產黨員、工農和群眾代表,還包括進步人士、開明士紳、社會名流等。 所以容易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穩定局面,堅持抗戰。山東齊魯之邦、孔孟之 鄉,有重視文化的傳統。且不說交通發達的城鎮,就是窮鄉僻壤間,也不乏書香門第, 差不多每個區鄉,都有舉人、秀才、教師、醫生等人物。還有些是從大城市跑來根據地 抗日的作家、記者、學者、社會名流等。他們多數有愛國思想,擁護八路軍抗戰,在群 眾中有一定影響,又有文化知識,參加各級政權機構,對我們有好處。
魯中敵人大“掃蕩”時,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塌臺,縣太爺們逃得無影 無蹤。一時之間,成了無政府的空白區。好得很!我們抓緊這個機會,快斬亂麻,在 萊蕪、新泰、蒙陰、沂水、臨朐、東平、平陰、寧陽、泰安等縣,搞了一大片政權。那 些國民黨縣、區、鎮長大搖大擺地回來,沒有人買他們的賬,只得夾著尾巴溜掉。這類 地區的政權建立工作粗糙些,形勢逼出來的,當然要做許多善后工作,逐步調理和鞏 固。到一九四〇年三月間,山東境內完整與不完整的民選縣政權有四十多個;年底,發 展到九十多個縣政權及一個行政主任公署。山東省參議會亦宣告成立,由進步人士范明 樞任議長。他是位德高望重的抗日“老壽星”,年近八旬,仍不辭辛勞,為抗日事業忙 碌奔波。不久,還成立了黎玉任主任委員的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實際上行使山東省政 府的職權。
各級政權機構建立后,積開展工作,創造新局面。在擴大兵員上,通過深人宣 傳、擁軍優屬等活動,動員大批青壯年參加八路軍,形成了參軍、擁軍的熱潮。在統籌 部隊給養上,實行按土地多少,合理負擔,統一征糧的辦法,部隊所需的糧食,一律由 縣政府籌糧機構按計劃供應和調援,初步改變了過去“走到哪村吃哪村”的狀況。在 土地政策上,貫徹減租減息、低利借貸,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性,組織農民搶種搶 收,多打糧食,支援抗戰,改善生活D在財政上,取消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減輕人民 負擔;按照累進稅原則,征收必要的稅款;發行貨幣,抵制偽幣,流通金融,繁榮商 業;開源節流,利用各地的資源,多辦些小型礦業、工廠、手工業生產,嚴禁貪污浪 費。在地方武裝工作上,各縣均組織自衛團,發展區、鄉、村的自衛武裝力量,擔負站 崗放哨、偵察敵情、清除漢奸、保衛政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等任務。這一系列工作, 顯示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優越性,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另一種是建立“兩面政權”。這是在敵占區或敵我雙方經常拉鋸的邊緣地帶,形成 的一種秘密政權形式。
這類政權,表面上是敵偽建立的,為敵人服務,而實際上卻被我們挖了墻角,變成 八路軍的有效工具。例如,隨著我軍力量的壯大,聲威的提高,我們在魯南、魯中、魯西、膠東及膠濟鐵路沿線上,就逐步發展了不少基層“兩面政權”。一個村的村長,名 義上是敵軍委任的,但被我們爭取過來,那里就成了八路軍的“庇護所”和情報站。 送情報,他給日本人送的是假的,給我們送的是真的。我們過鐵路,就像電影《平原 游擊隊》里那樣,村長敲著鑼喊:“平安無事嘍!”迷惑敵人,掩護我軍通過。我 們在村子里吃住,他好好招待一番。臨走時,部隊才派人把他綁在樹上。敵人來了罵他 為什么不報告,他說:“你看,他們把我綁在樹上,我怎么去報告呀!”就蒙混過去了。 這也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中造就的一種能人,他們經過風雨,見過世面,不甘心當亡國 奴,有套應付復雜局面的本領。當然,關鍵在于八路軍是抗日的,有實力,又有正 確的政策,因而才能吸引他們,團結他們,改造他們,把他們從敵人營壘中分化出來, 變成對抗日有用的力量。
上一條:徂徠書院的由來 | 下一條:齊魯烽煙--徐向前(第三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