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院肇創于唐,繁盛于宋元,歷明清而不衰,續千年之久。迄至近代,才逐漸為新式學校教育所取代。在上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書院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養為旨歸的尚德精神、以經世致用為特點的務實精神、以薪火相傳為特征的創新精神。
徂徠山在泰山東南側,徂徠山,又稱龍徠山,馱來山,是泰山的姊妹山。早在2000多年以前,泰山與徂徠山的美名就已經名揚天下了.徂徠山太平頂與泰山玉皇頂遙相對峙,故有“泰山徂徠”相提并論的說法?!对娊洝旐灐酚小疤┥綆r巖,魯邦所瞻”的吟詠,也有“徂徠之松,新甫之柏”的贊美,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曾隱居于此。
宋寶元元年(1038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徂徠山人、北宋學者石介(1005年-1045年)在家鄉服喪期間,在徂徠山長春嶺創建徂徠書院。徂徠書院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曾在中國書院占有重要的地位,南宋宰相范成大《驂鸞錄》首舉徂徠書院。范成大提出了古代四大書院之說:諸郡未命教時,天下書院四:“徂徠、金山、岳麓、石鼓”。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的說法,即起源于此。清代學者全祖望曾言:“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
徂徠書院是北宋初年山東境內的書院。山東徂徠書院,開啟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序幕,代表了儒家的一種入世的文化,流動著儒家文化的風骨,它在齊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讓一域文化華彩流溢而傳之久遠。所有這些,不僅對于中國古代書院史的考察,而且對于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徂徠書院也成為泰山文化富有理性光輝的篇章。
宋景佑四年(1037年),北宋學者孫復(996年-1057年)在泰山岱廟東南隅建信道堂,后移至泰山腳下,定名泰山書院。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說:“自景佑、明道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胡瑗)、泰山孫明復(孫復)、石守道(石介)三人”。朱熹所說的以上三個人,就是和泰山徂徠書院有緊密聯系的當時學者孫復、石介和胡瑗。也就是,當時“宋初三先生”。徂徠書院的創始人石介以儒家理學精神為先導,培養了一批富有成就的人才,樹立了一代嚴謹學風,形成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泰山學派”,
泰山徂徠書院門生弟子云集,有姜潛、劉牧、張洞、李蘊、祖擇之、杜默、張續、李常、李堂、徐遁等人。金代的黨懷英、清代的趙國麟都曾讀書于此。
泰山與徂徠山,亦因一脈相承的泰山徂徠書院而一同名揚四海,那時,這一帶的書院鼎盛一時,朗朗書聲傳蕩在高山之中……
下一條:齊魯烽煙--徐向前(一部分) |